如果你认定周华健就是那个唱《朋友》《忘忧草》《花心》《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周华健,那很可能会失望,因为专辑中只有钢琴铺底、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离别赋》勉强能算"中国风"的情歌.但如果你注意到《摆渡人的歌》《寡妇村传奇》等周华健藏在大热k歌里的小心思,又对周华健唱戏曲、唱《南泥湾》还有印象,并对他作为音乐人有所期待,那请不要吝啬赞美.
《江湖》堪称近年来华语乐坛难得一见的概念专辑,从词曲、文案到编曲配器,从封面设计到MV以及着名书法家周良敦手书的歌词,所有元素都指向"江湖"的母题.要想评价它,真得整整听完一遍并看完所有文字、视觉.为什么?因为我们谈到的是一张专辑,而不是十来首单曲.在单曲年代,周华健这种有些堂吉诃德的做法维护了"唱片"最后的尊严.
周华健说这张专辑是张大春写了一本书,而他谱上了曲.张大春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能力不用多论,业余时间创作的《未来的未来》、《加州的彩虹》等都是歌坛绝对佳作.由江湖延伸到侠义,主体内容由"水浒"展开,整张唱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音乐江湖.鉴于此,可以说这是一张特别注重词义的试验性专辑,如果没有对整体概念的准确把握和恰到好处的词曲配搭,很容易就变成加强版的方文山+周杰伦.但听完整张专辑,就会发现周华健和张大春玩了一个大大的概念--概念并不可耻,企划更不可耻,整个流行音乐行业就是建立在良好的企划基础上的.
至于市场反响,回到一个老问题,创作者该不该问市场?当然要,但前提是确定看哪个市场.当下无疑是注意力高度分散的碎片化时代,妄图一统江湖越来越像酒话,不能把握的偶然因素越来越多,创作者能做的只是回到音乐、终于自己.周华健说"有人会很不喜欢,但是对我来讲是我太痛快了".创作人如果不能让自己满意、不能让自己痛快,那艺术早就该灭绝了.
没有太大变化,2013年的华语音乐市场依然是演出驱动的模式,刚过去的11月北京有两场演出注定被写进史册,一个李宗盛,一个就是周华健.没有对辉煌岁月的频频回顾,没有对经典老歌的过分依赖,没有对"被认为的样子"的再度阐释,两位表现出旺盛的原创力和令人敬佩的魄力,足以令许多一首歌一辈子或者忙于出通告、赚车马的所谓音乐人羞愧.不要提醒我音乐人现在收入来源窘迫,我说的是自尊,这东西别人给不了的.
提李宗盛还因为,唱着《江湖》的周华健和唱着《山丘》的李宗盛其实是一码事(还要包括李寿全、李子恒等仍在创作的大师),都是站在巅锋还在想出路的音乐人,都有对生活、生命的感怀,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罢了.有人以李宗盛诚恳创作来对比周华健,其实根本没听懂李宗盛--唱《山丘》的李宗盛和百万制作人的李宗盛压根不是一个人.(文/车头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