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这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民间有谚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进补,上山打虎”,很多朋友也觉得此时是进补的最佳时期,那立冬时节的养生要点是什么?立冬时节究竟应该如何进补、如何养生呢?
近期,一档由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独家冠名的CCTV-1《生活圈》融媒体养生节目《名医说节气》,目前已经播出到了第六期,本期的主题为“立冬谈养生,补肾是关键”,特别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中医内科副主任李国菁作为嘉宾,与大家共话冬初养生,对立冬节点的健康注意事项进行了详尽的科普和讲解。
冬天不收藏,春天病殃殃;冬季不补肾,四季无精神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过后天气慢慢变得寒冷,万物正式开始休养,都处于“藏”的状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身体上也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当然,我们不可能像植物或是动物那样进入“冬眠”的状态,但是在养生时也要特别注重一个“藏”,在饮食起居方面宜避寒就温,给身体增加能量,防止阳气外泄。而在人体当中,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为封藏之本。冬季补肾顺应了自然界和人体阳气下降潜藏的趋势,这时候补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强调的就是我们要是在冬季养好肾精,打好底子,来年春天才不容易生病。
立冬三养生,注重一个“藏”字
立冬之后,我们的作息时间与秋季不同了,提倡“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也与“藏”有关。建议在工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养成早睡晚起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习俗,认为这个时候进补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在寒冷的冬天抵御严寒的侵袭,还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1)注意养“神”:早睡晚起
养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中医内科副主任李国菁指出,冬季应早睡晚起,着眼于“藏”,不轻易扰动阳气,也不过度忧心操劳、躁动心神。但因天气寒冷,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有条件最好睡个午觉,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2)注意养“肾”:少咸多苦
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按照中医理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李国菁主任介绍,肾阴虚的人需滋阴补肾,可多食枸杞子、桑葚、黑芝麻、鳖甲等食物;而肾阳虚者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宜补阳益肾,食羊肉、牛肉、核桃、桂圆等滋补品。
(3)注意养“胃”:少寒多温
冬季进补应驱寒暖胃。从中医角度讲,冬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程,气温比较低,如果不注意保暖,不慎受凉,会使得寒邪内克于胃肠,导致胃肠不适。李国菁主任表示,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食补中采用温补类粥品进行调理,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食物,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如炖鸽子汤、姜母鸭、养生八宝粥、白萝卜羊肉汤等等。
您有一份入冬养生指南,请查收
•揉搓耳轮穴:“耳为宗脉之所聚”,耳朵是全身经络汇集的地方,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耳相连,人体各个部位在耳朵上都有相对应的穴位。而且,肾开窍于耳,长期搓耳朵,可起到补肾健脑、聪耳明目、强身健体等作用。李国菁主任介绍,搓的时候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轮,由下至上进行揉搓,直至耳轮潮红发热,一次可以20-30次,早晨起床和睡前各一次。
•立冬代茶饮:选用少量的几味中草药煎汤或以开水冲泡,补水的同时又兼有治疗作用,操作简单、服用方便。但代茶饮可不能随意喝,“是药三分毒”,代茶饮也不例外,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收到疗效。立冬时节想要养生的朋友可以试试麦冬枸杞茶(麦冬3克、枸杞6克)、桑葚龙眼杞菊茶(桑葚6克、龙眼6g、枸杞6克、菊花3克)。
•情志养生法:情绪的调节也是养护的重要部分。立冬以后主张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在情志养生方面应做到静心宁神,收敛神气,即此时情志应当“以藏为主”,不宜大喜大怒,对待事情平和应对,宠辱不惊,含而不露,有利于阳气的潜藏。
今天谈的养生重点在两个词,一个是“闭藏”,一个是“补肾”。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在生活起居各方面做好阳气的潜藏。冬季气温低,很容易收到风寒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出现咳嗽、气喘的症状。一般肺、肾气虚者常常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成人可以选用具有宣肺敛肺、化痰平喘功效的中成药,如克咳片;儿童可以选用具有宣肺平喘、清热解毒功效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儿童咳液等。症状持续或加重者,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对因治疗。